Ψ 心理学笔记

Read it Later

  • 奖励系统,多巴胺与洗脑术 - 简书
    • 大脑的奖励系统: 为了促使你追寻目标,大脑的奖励系统有两大武器——胡萝卜和大棒。胡萝卜就是奖励的承诺。
      • @Uncertain 多巴胺和内啡肽, 谁是胡萝卜谁是大棒?
  • 从快感到成就感:多巴胺vs内啡肽 - 知乎

    • 多巴胺: “渴望,成瘾”, 其效用产生于期待奖赏,而不是获得奖赏。多巴胺≈ want,所带来的是渴望和幻想。
    • 内啡肽: “成就感”,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利用药物可增加脑内啡的分泌效果。内啡肽类似于是成就感,内心宁静。
    • 奖励机制: 在奖励机制中,内啡肽,脑啡肽,内源性大麻素等属于“胡萝卜”型,而多巴胺则属于“大棒”型。前三者给人们带来的是获得后的满足感,而多巴胺给人带来的则是获得前的饥渴感。

    疑问: 多巴胺和内啡肽在大脑奖励机制中的作用还需要确认


心理学历史

1. 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开始于1874年,那一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发表两册的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里大胆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冯特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10余年后,也就是1890年代,美国各大学风起云涌地仿效此举,建立数十座心理学实验室,尤其1892这一年就成立了20座,这一年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成立年。通常将1874年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这一时间比许多自然科学脱离哲学而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为晚。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等。

2. 构造主义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被认为是将实验引入心理学研究的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着重于将心理分解成为基本的元素,这是由于当时化学的进步,后者在分析物质元素与结构上取得突破。虽然冯特自己不是构造主义者,他的学生爱德华·B·铁钦纳成为了构造主义的思想家,与机能主义者对立。

3.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相对于结构主义而生,并受到美国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影响颇多。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有实用价值,心理学家应该找到有益于人的科学方式。
其它19世纪的杰出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他是研究记忆实验的先驱,在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了学习与遗忘的量化模型。苏俄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他在对狗进行实验时发现了“古典制约”,并将其应用与人类。
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冯特、詹姆士、艾宾浩斯与其他实验心理学家们所发展的实验技术方向更加趋向研究认知——关注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最终演化为认知科学中的一部分。

4.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解释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系统;是一种针对心理、情绪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潜意识中的冲突进行心理治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论基于解释法、内省法以及临床观察。精神分析法广为流传,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性别、压抑、心理发展中的潜意识等。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列为社会禁忌,弗洛伊德则提供了催化剂,使得问题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开讨论。在临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联想的先驱,他对释梦治疗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对瑞士精神科医师卡尔·荣格的影响很大,后者的分析心理学与深度心理学互补。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

5. 行为主义的兴起

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行为主义学派支配了当时的心理学,其主张心理学是:“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其主张心理学应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即在行为之前出现、而且为一个机体产生反应或抑制反应提供活动场所的条件。因此,他们把行为反应看做是机体理解、预测和控制的行为,并因此做出相应的结果。基于对实验和变量的严格控制和强调,行为主义学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为史金纳,然而其对于内在的认知历程是存而不论,近期流行的认知主义则是重视之前忽视的内在认知历程,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米勒、西蒙等。
当今世界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有五大观点,每一个观点都强调行为及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其主要包括神经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6. 人本主义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影响下,人本心理学应育而生。应用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第一人称视角,人本主义试图捕捉整个人——而不是人格或认知的一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类独特问题的基础,例如个人的自由意志、成长、自我实现、认同、死亡、孤独、自由与意义。人本过程的特点在于它关注主观臆想、拒绝宿命、着重成长的积极性而不是病理因素。
一些人本学派的奠基人,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了需求层次理论;卡尔·罗哲斯,创立了个人中心治疗。在此之后,正面心理学剖析了人本主义,对其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

7. 存在主义

在二十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原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丹麦哲学家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的影响下,走上了心理学存在主义之路。这包括存在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同于其它人本学派,即人性中立视角、对焦虑的积极观点等。存在主义心理学注重于人文主题,如死亡、自由意志、意义,并认为意义可以被神话、或是讲述方式改变。对于死亡及未来的真实性,通常会鼓励人们接受自由意志,尽管令人焦虑。

8.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研究心理活动,包括解决问题、知觉、记忆、学习等。作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这个心理学分支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包括神经科学、哲学、语言学等。
诺姆·乔姆斯基在批评行为学概念中的“刺激”、“相应”、“强化”时,触发了一场心理学“认知革命”。乔姆斯基辩称这种观点会以一种肤浅、模糊的方式应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习得的领域上。有一种假定认为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能,然而对于行为主义来说,这个问题在于所有行为,包括语言在内,都必须通过学习和强化来获得。社会学习理论家,如阿尔波特·班杜拉称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行为的改良。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帮助人们重拾被行为主义抛弃的心理活动与表述,如认知等。英国神经科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与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应用实验总结了心理现象与人脑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人类信息处理时常与机械信息处理相互类比。对认知的研究被应用于二战,用以理解武器操作。在二十世纪晚期,认知主义成为心理学的统领范式,认知心理学成为了流行分支。
认知心理学认为隐蔽的心理活动应该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心理学家创立了两种概念:阈下刺激物与内隐记忆,对应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或行为学的偶然形成行为。行为主义元素与认知心理学被整合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这种心理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学家亚伦·T·贝克创立而成。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如精神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一道被归入的上层学科认知科学。

心理学分支

待整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7%90%86%E5%AD%A6#%E5%88%86%E6%94%AF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理解、预防、缓解心理痛苦与紊乱,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会参与研究、教学、咨询、出庭作证、程序编订与管理,但该分支的中心是心理测评与治疗。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中的认知。知觉、注意、理智、思维、解题、记忆、学习、语言、情绪都在它的研究领域之中。经典认知心理学与认知主义学派有相互联系,根据机能主义与实验心理学,认知主义支持心理信息处理模型。

在更广域的层面上,认知科学是一种跨学科范畴,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人机互动、计算神经科学、数理逻辑与人类学。计算机常被用于模拟这类实验现象。 计算机模拟为研究思维的功能组织提供了工具,神经系统科学则为大脑活动提供了度量衡。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着重于人类意志在毕生当中的发展过程,试图理解人们在世界中如何意识、理解、行动,并且研究这些现象是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的。这些研究可能会着重于认知、感情、道德、社交、神经的发展。研究人员在探究儿童案例时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方式,以使得观察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或是干脆与他们在实验中进行互动。这些实验常常以游戏或是活动的方式呈现,既好玩,又有科学意义;研究人员甚至设计出非常灵巧的方式以研究婴儿的心理活动。在研究儿童心理之余,发展心理学家也会研究人类毕生的老化过程,特别是在某些时段的快速转变(例如青少年和老年)。发展心理学家设计了一整套心理学理论来支持他们的研究。
如原”生家庭理论”

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英语:Barnum effect,是 Paul Meehl 为表对费尼尔司·泰勒·巴纳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称巴南效应、弗拉效应(英语:Forer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等被普遍接受提供一个不十分完全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从跟社会的关联研究人属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问领域。被个人内过程的研究,对人过程的研究,集体内过程的研究,集合现象的研究等分类。而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在社会情景下,以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手段,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的社会科学。

内在现象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对自我的一切信念的一个术语。

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英语: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1]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信念和行为之间的正反馈被认为是自我应验预言成真的主要原因。虽然此类预言的例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印度时期的文学作品,然而“自证预言”这个名称直到20世纪才由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并对它的结构和推论作了比较系统化的定义。莫顿在他的著作《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对自我应验预言作了如下阐述[2]:
自我应验预言是一种能够唤起新的行为的预言,并且该行为使得本来错误的概念变成了正确。
吸引力法则被视为是自证预言的一种。

这一理论最著名的实验出自1968年Rosenthal博士与Jacobson博士所完成。首先,他们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机抽取。因此,他们智商不见得比其余学生还高。随后的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科学家认为原因有可能是:

1. 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 给了更多学习资料和让他们研究艰深的学习内容
3. 对于“高智商”学生的学习,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更多的反馈
4. 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机会。

态度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态度被定义为是被学习的,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地方或者事件的整体评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更简单的来说,态度是赞成或反对、喜好或厌恶的基本表达,或如本所说,喜欢和不喜欢。例子包括喜欢巧克力冰淇淋,或赞同特定政党的价值观。

说服

近年来,说服这个话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说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去影响或指引他人更倾向于某种态度,思想或行为通过理性或情绪化的方式。说服更依赖于“呼吁”,而不是压力或强迫。已经发现了许多影响说服过程的变量;这些通常在五个主要类别中出现:“谁”说“什么”和“谁”和“如何”。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一个现在正不断发展的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研究人们如何感知、思考以及记住他人的信息。很多研究都基于人们对(他人)不同于非社会目标的看法。

人际现象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用来描述人们对彼此影响作用。它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价值,与对态度和说服的研究有很大的重叠。社会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从众、顺从和服从。社会影响也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密切相关,因为在社会群体中,多数决原则都是最强的。

人际吸引

是与他人在情感之间互相亲密的状态,一种人关系关系的肯定形式,按照吸引程度,可分成亲合、喜欢和爱情。首先亲合是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吸引形式。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或人格(性格)疾患/异常/违常(Personality disorders)。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
人格违常是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所定,这类疾患的表现是跨文化和国界的。它们被定义成发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长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违常诊断的最低标准是疾患本身必须已干扰到个人、社会、或职业功能。

  • A型 (奇怪型或异常型疾患)
    • 妄想型人格违常
    • 孤僻型人格违常
    • 精神分裂型人格违常
  • B型 (戏剧型或情感型疾患)
    • 反社会人格违常
    • 边缘型人格违常
    • 戏剧化人格违常
    • 自恋型人格违常
  • C型 (焦虑型或恐惧型疾患)
    • 畏惧型人格违常
    • 依赖型人格违常
    • 强迫型人格违常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丢脸,此类患者经常选择可独立完成工作的职业,以降低与人社交的机会。有些患者会幻想与他人拥有完美、被爱和被别人接受的关系,不过因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关系,所以并不主动去追求。他们只有在确信不会被拒绝的情况下才愿意与人建立关系,并只关注自己的缺点,经常贬低自我。

ICD‐10指出APD的特征包括[1]:

  • 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
  • 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没有吸引力或不如别人
  • 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人指责或拒绝
  • 除非肯定受人欢迎否则不肯与他人打交道
  • 出于维护躯体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
  • 由于担心批评、指责或拒绝,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

依赖型人格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TR)中收录了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它提出的特点是一种普遍的、过分的想要被照料的需求而导致了顺从和依从于他人并害怕分离的心理状态。并且在成年早期开始发生,存在于多种社会背景下。

需要具备以下列出的至少三条特性:

  • 鼓励或是允许别人为自己人生中绝大多数的重要事件做决定;
  • 相比所依赖的人的需要,将自己的需要置于次要的位置,并且过分地顺从于所依赖人的意愿;
  • 甚至不愿意向自己所依赖的人提出合理的要求;
  • 因为害怕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独处时会觉得不自在或无助;
  • 被先占观念困扰:害怕被亲密关系中的他人抛弃,或是被独自留下需要照顾自己;
  • 在没有他人极多的建议和保证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做日常决定。

分裂型人格障碍

其特征在于对社会联系缺乏兴趣,倾向于独立生活、沉默寡言和感情淡漠。受影响者可能无法和他人形成健康的依赖关系,也可能会描绘出丰富的幻想世界。

有关抑郁症

业内标准

  • CD-9(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目前通用的是第10版)
  • DSM-5: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DSM)是有关精神障碍的分类,本手册所提供的标准可以协助精神卫生服务相关从业人员,对精神障碍做出更为可靠的诊断。
  • MSS(Male Symptoms Scale 男性症状量表): 出处不明
  • DASS-21(抑郁-焦虑-压力量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们”, 待考证

在DSM-5对于“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中,有两项症状标准中至少要具备一项:“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或愉悦感”;在总共9项诊断标准中,则需要有至少5项症状出现。这9项诊断标准包括:

  • 心境抑郁(也可能是容易被激怒,但主要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诊断),
  • 兴趣减退,
  • 体重减轻或增加,
  • 睡眠障碍(变少或变多),
  • 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精神上格外活跃或迟钝),
  • 疲劳或精力不足,
  • 感到无价值、自责或内疚,
  • 注意力无法集中,
  • 死亡与自杀观念。

男性抑郁有三种格外突出的行为表现:

  • 情绪和行为发泄, 急躁易怒, 敌意, 并可能有暴力行为
  • 错误的“自我治疗”行为, 成瘾性行为和危险性行为, 比如工作狂,完美主义,性瘾,对女性的玩弄,习惯性出轨,过度购物、赌博、游戏、看视频等,他们用这些方式来试图缓解痛苦。
  • 孤立, 自我隔离, 而不是倾诉,

相关链接